当前位置:首页 > 车主活动 > 奇瑞收购东南,到底释放了什么信号?

奇瑞收购东南,到底释放了什么信号?

一桩持续两年的“悬案”,终于得到解答。

近日,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式系统显示,福州青口控股有限公司在3月7日发生工商变更,奇瑞有限公司取代福州左海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股东,温强康接任刘昌安成为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经理。这意味着,由福州青口控股掌握的东南汽车已然易主,成为奇瑞的麾下之臣。

奇瑞收购东南,可以说了解了汽车行业的一桩“悬案”——早在2022年,就有消息传出奇瑞与东南汽车签订“对赌协议”,同时流传出了一份从2022年-2024年的发展规划PPT。双方纠葛两年,直到近日,整个收购事项才正式落下帷幕。

今日的收购,当然不同于昨日的“对赌”。在过去的规划中,奇瑞希望将东南汽车作为商用车以及捷途品牌的跳板,而东南汽车则寄希望于借助奇瑞技术完成“重生”。但在今日,随着东南汽车的彻底失势,再谈“盘活”已毫无必要,接下来的故事,注定只属于奇瑞。

不止是版图扩张

奇瑞收购东南,不是一个让人意外的消息。

东南汽车靠商用车起家,借助福建的地缘优势,早期品牌与台海一代联系密切,品牌早期推出的得利卡借助中华汽车的技术赋能,甚至一度威胁到了金杯的市场地位。

奇瑞砸下重金的首要因素,无疑是看中了福建地区的地理优势以及东南汽车在商用车方面的生产积累。在福建省内,共有包括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宁德港和莆田港等众多港口,在汽车出口业务,尤其是对东南亚出口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从现阶段的汽车出海来看,有着巨大增长潜力的东南亚市场,恰好是国内外汽车企业竞逐的主战场,如长城、名爵、广汽等品牌,以及来自日本的三菱等公司均积极在东南亚各国建厂,以摆脱内卷化竞争,并达到加速抢占国际版图的目的。

而在去年,奇瑞也全面打响了进击东南亚市场的讯号,奇瑞股份国际公司印尼分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曲继宗则表示,“奇瑞将分别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设立工厂”。在收购东南汽车之后,奇瑞的“东南亚攻略”已加速提上日程,这将帮助奇瑞继续保持“乘用车出口第一”的市场地位。

其次,从国内业务方面来看,奇瑞收购东南汽车也有利于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在目前奇瑞的整体国内布局中,四大生产基地即芜湖、贵阳、开封与内蒙主要集中于内陆地区,而东南汽车则成为了奇瑞在东南沿海城市的拼图。借助福建生产基地的赋能,将降低产品运输的经济成本,扩大奇瑞在沿海城市的影响力,同时能够解决奇瑞目前遭遇的产能问题。

最后,奇瑞对东南汽车的收购,也将进一步为奇瑞、星途、捷途、iCAR四大品牌以及集团发展提供支撑。

一方面,据启信宝发布数据显示,国内的主要科技型企业集中于沿海城市,借助东南汽车的地缘优势,奇瑞有望进一步巩固其供应链体系,同时加强科技研发布局与相关业务合作,为品牌发展夯实基础。

另一方面,奇瑞正力图树立“技术奇瑞”、“用户奇瑞”、“全球奇瑞”的全新形象,通过收购东南汽车,奇瑞的国内、国际版图实现了进一步的扩张,技术布局更加完善,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也将更为密切,并且有利于奇瑞后续品牌的推出。

东南有过挣扎

回顾东南汽车发展,它实则演绎了福建人在造车上的意气风发与不甘落寞。

“1994年,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同志告诉我说,福建想造汽车想了好几代了,眼下是最后一次机会,希望我能牵头拼一回,能做就做下去,做不下去福建就再也不做汽车了。”前福汽集团董事长凌玉章曾在回忆中,这样谈到。

福建汽车一开始就想要做大买卖,因此,在当初成立时,即使一家日本汽车公司拿出了15套方案,福气集团也没有满意。

汽车有文化认为,这主要是福气集团要将主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所导致。而后,福气集团遇到了来大陆寻找投资机会的中华汽车,两者一拍即合,东南汽车就此诞生。

东南汽车有过辉煌,品牌早期得利卡、富利卡的成功,演绎了福建人在经商上的天赋,也向中国汽车市场吹起了一股“实用主义”风潮,这让东南汽车在短短几年内就打响了知名度。

但好景不长,由于前期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东南汽车始终没有核心技术支撑,也导致了产品更新速度不足,被对手蚕食掉了市场——因此,在2006年东南汽车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与三菱的自救,以及后续的资产重组,让东南汽车迎来了翼神、V3菱悦、DX3、DX7等一系列产品,也使企业重回正轨。

但依然好景不长,在此期间,随着东南汽车的不断起伏,东南汽车实则与北汽、东风、广汽等企业均传出过收购合作,但福建人对汽车业务寄予的厚望,以及不间断的增长起伏,让东南汽车始终保持了独立,虽然其代价是逐渐落寞。

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是东南汽车走向衰败的关键,而一路的挣扎,最终也将东南汽车遇上了奇瑞,摆在福建人头上数十年的造车难题,也终于划上了句号。

有文说:

从行业方面来谈,奇瑞收购东南汽车,也显示了淘汰赛的进一步加速。

随着价格战的进一步打响,市场马太效应凸显,强者吞并弱者走向更强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旋律。结合全球来看,强如美国汽车市场目前仅剩不过四家汽车公司即克莱斯勒、通用、福特与特斯拉,与之相比,中国本土的汽车公司与品牌尽管经历了近几年的吞并与重组,但仍然过多。

评价这一轮的“淘汰赛”,汽车有文化倾向于“黎明前的黑暗”这一看法,大企业深刻地知道降价的危害,但却要利用“价格战”去淘汰掉部分品牌,以更强的话语权来恢复正常的市场秩序,而小品牌则谨记生存之道,用流量战来抵御大品牌的暴风雨。

如此一来,必定风起云涌,也惊心动魄。

撰稿:欧阳